赴川援建再現鐵軍風采
——太原一建突擊隊援川建房紀實
張 秀 紅
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撕裂了風景如畫的巴蜀大地,在全國萬眾一心、抗震救災,各行各業愛心之潮一齊涌向受難同胞的時候,懷著讓災區人民盡快安居的急切心情,素以特別守紀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享譽并州的太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
這是一項政治工程、這是一項良心工程,時間緊急、任務艱巨。當突擊隊接受了太原市赴川援建指揮部交付的第一期132套過渡房的搭建任務后,王貴聰隊長便向突擊隊員們下達了“必須打好這一仗”命令,突擊隊員們也感到從未有過責任感、使命感。于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困難較量的戰斗打響了。
由于施工現場地處泥濘的稻田濕地,施工面臨著地基處理難度大、現場無水無電等諸多困難,這個由四位公司領導、9名中層領導干部、二十五名共產黨員,全部是自有職工組成的突擊隊,在不斷的余震中,日夜奮戰在施工現場上,幾天下來,全隊人員的臉都曬成了“剛果人”,暴露的皮膚開始脫落,繼而又是蚊蟲叮咬而起的紅疙瘩。四川的夏季,白天驕陽似火,晚上悶熱難耐,加之不斷的蚊蟲襲擊,剛開始,一些突擊隊員晚上怎么也睡不著,但時間長了,太累了,也就睡著了。副隊長張岐泰、路志旭負責協調周邊關系,對外聯系、指揮現場,都是50多歲的人了,長時間的奔波他們的嗓子都喊啞了、腿腫了,人累瘦了,卻從不停歇,在施工現場他們用沙啞的聲音傳達著一道道命令。副總工程師張榮陸、第四工程處處長黃建軍、機械施工分公司經理劉憲玲、書記李進文吃住在工地,白天與工人們一道操作施工,晚上在一起研究圖紙,制定施工方案,還親自在現場操平、放線,這幾個平時不善言談的基層領導,常常因為一個施工環節、解決一個技術難題進行著熱烈的爭論,雖說是過渡房,但在他們眼里工程質量依然是頭等大事。工會主席王斌,負責突擊隊的后勤工作,為了讓突擊隊員們能吃上可口的飯菜,他每天凌晨4點起床,籌備每天的伙食,人手不足他便親自上陣當起了“伙夫”,為在大戰中為突擊隊員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司機張立文像一匹不知疲倦的奔馬,一會兒現場、一會菜場,哪里需要哪里去。還有輕傷不下火線倔強的李鴻等等……。在突擊隊里,在這個特殊的施工現場,感人的事跡天天發生,動人的事情時時閃現,施工現場領導、職工全是操作者,所有的人都在奉獻,所有人都忘記了自我,心中懷著同一個目標,那就以最好的質量、最快的速度,讓災區的人民有個安穩的“家”。
由于指揮得力、施工得當,突擊隊以優質、高效受到了太原市市委副書記、太原市市長暨太原市赴川援建指揮部領導和總指揮張兵生的多次表揚,并將該突擊隊所建成品做為樣板工程在40余家援川施工單位中進行推廣。
盔甲未卸又披戰袍,連續作戰越戰越勇。太原一建突擊隊,這個有著較高的政治素質、超強的凝聚力,曾經多次出色地完成省市交付的急、難、險任務,在國難當頭的這場特殊的戰斗中,以勇敢和無畏詮釋了對黨的忠誠,用勤勞和智慧在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譜寫了一曲愛的頌歌,再現了太原一建鐵軍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