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推進市域城鎮化,促進城鄉統籌,是我省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建設和發展小城鎮是推進城鎮化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 “百鎮建設”,圍繞全省 “一核一圈三群”的戰略布局,選擇100個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鎮作為重點鎮,予以重點支持,力爭用5年時間,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文化名鎮和旅游大鎮。
小城鎮建設是消除城鄉二元體制結構,促進城鄉互動融合的重要舉措。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真謀劃,精心指導,緊緊依托小城鎮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特色,整合資源,整體推進,大力實施“五建設兩整治”,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具有示范意義的小城鎮,形成了組群發展型、新區建設型、舊區提質型、園區拉動型、文化旅游型等五種發展模式。
這五種小城鎮發展模式,對于推進我省百鎮建設工程,加快全省小城鎮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典型借鑒和示范引領作用。
范例:晉城市沁河流域
發展模式:集群發展型主要特點:流域一體化、鎮企一體化、設施布局一體化
沁河小城鎮發展群位于晉城市域中西部,總人口16萬人,縱貫沁水、陽城、澤州三縣,包括鄭莊、端氏、嘉峰、潤城、北留、周村六個城鎮。
晉城市把沁河小城鎮發展群規劃為“一帶三區”的空間布局結構。一帶指沁河流域發展帶;三區指鄭莊-端氏-嘉峰功能片區、潤城功能片區、北留-周村功能片區。
鄭莊-端氏-嘉峰功能片區:定位是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產業示范基地,煤-電-氣-化綜合發展的沁河流域特色城鎮化區;潤城功能片區:以旅游休閑及服務業、商貿業為主的沁河流域特色城鎮化區;北留-周村功能片區:以電力工業、煤化工為主的沁河流域特色城鎮化區,沁河流域傳統村落旅游發展密集區。
沁河小城鎮發展群根據總體定位,進行了統一的產業布局規劃、村鎮體系規劃、交通體系規劃、市政基礎設施規劃、文化旅游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范例:孝義市梧桐鎮
發展模式:新區建設型主要特點:拆舊建新遷村移民,工業區生活區相分離
孝義市梧桐鎮,鎮域面積35平方公里,轄20個村,人口3萬人。梧桐鎮提出,遷村移民式的新區建設發展規劃,梧桐工業區和居民生活區相分離,人口向生活新區集中,項目向工業園區集中。
梧桐鎮借鑒重慶、成都等地經驗,將農村土地整治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相結合,做好“遷村騰地、土地流轉、集約節約”的土地文章,加快8600畝村莊占地的搬遷整理。規劃占地1500畝,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投資35億元的生活新區;發揮土地要素優勢,將置換出的7000余畝土地,以地招商、以地聚商,促進產業聚集發展,構建化工、鋼鐵產業集群,為當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為新區構筑雄厚的產業支撐。
梧桐新區自2010年4月開工建設,力爭到2014年實現全鎮20個村3萬村民整體搬遷。當地政府對整村搬遷的村民,除了支付正常的拆遷補償款外,還采取四大補助措施:社會保障集體承擔、村民實現充分就業、村民享受多種福利、新區住宅享受補貼。
范例:寧武縣陽方口鎮
發展模式:舊區提質模式主要特點:加強基礎設施改造,鎮容鎮貌煥然一新
寧武縣陽方口鎮是全省百鎮建設的示范鎮,是一個以煤炭采掘、交通運輸、物流服務為主導的工礦型小城鎮。按照全省百鎮 “一年見成效、三年大變樣”建設要求,陽方口鎮緊扣“古鎮新貌”建設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強勢推進發展。
去年陽方口鎮重點實施了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鎮區綠化、中心街市、住宅區建設和環境衛生整治、建筑風貌整治七類28個項目;今年是近年來小城鎮建設項目最集中的時期,將重點實施休閑游園、特色風貌整治區、污水處理工程、小城鎮發展規劃展示廳四類10個項目。
陽方口鎮給建筑風貌整治起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做“穿衣戴帽”,主要是通過建筑立面的整治,融入古關文化的因素,把古關文化盡可能顯現出來。整治面積達到7萬多平方米,鎮容鎮貌煥然一新。“兩路”就是對大運路鎮區段和環鎮公路大樹綠化、密集種植,實現了一次成景、一次成林,變成鎮區的兩條綠色走廊。
范例:臨縣磧口鎮
發展模式:文化旅游型主要特點:打造文化旅游產品,塑造古鎮文化品牌
磧口鎮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總人口3.4萬人。磧口鎮擁有以晉商、黃河、黃土為主的文化旅游資源和紅棗蔬菜為主的特色農業資源。
磧口鎮確定了經濟發展戰略,以完善服務功能、突顯文化特色、提升古鎮品位、優化發展環境、輻射帶動城鎮為目標,打造磧口“特色旅游重鎮、特色農業大鎮和新型工業強鎮”。從小城鎮建設著眼,從基礎設施建設著手,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逐步建成功能分區明確、配套設施完善、生活環境優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古鎮。
近幾年,磧口鎮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強化磧口規劃體系,實現古鎮科學發展;二是優化旅游發展思路,打造文化旅游產品;三是重點推出文化產品,塑造文化品牌;四是強化旅游硬件建設,搞好旅游服務基地。
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奔騰不息的萬里黃河、山巒起伏的黃土高原讓綺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磧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磧口鎮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范例:汾陽市杏花村鎮
發展模式:園區拉動型主要特點:園區推動村鎮建設,新區實現社區化管理
汾陽市杏花村鎮鎮域面積84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人,城鎮居民占50%。杏花村鎮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白酒企業眾多,交通發達,旅游資源豐富。
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位于杏花村鎮,該項目是省重點工程,呂梁市轉型發展重要項目。項目以汾酒集團為龍頭,以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為載體,上游發展釀酒高粱種植,下游發展酒糟養殖,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龍頭項目,是推動第三產業的生態環保項目,力求一年建設,兩年 達產,三年明顯見效。
杏花村新區建設工程是汾陽首次實現整村搬遷的惠民工程。新區由汾酒集團新宿舍區、上下堡新村、小相新村、中汾公司宿舍區組成,占地1600余畝,規劃建設住宅1萬套。新區內配套有幼兒園、小學、辦公樓、敬老院、衛生所、購物中心、休閑廣場、文體活動中心、酒文化會展中心,建成后可入住3.5萬居民,實現社區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