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記得在抗洪搶險的大堤上,在抵御非典的病床前,在抗擊冰雪的最前方,在營救汶川震災的廢墟里,億萬中華兒女手挽手、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情意相依,血脈相連;百萬雄師聞令而動,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來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以血肉之軀矗立起一座座永恒不滅的豐碑,譜寫出一曲曲人定勝天的凱歌,團結就是力量讀后感。正是這一個個新時期最可愛的人鑄就了中華民族堅實的脊梁。
這,就是對團結就是力量最通俗的闡述。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團結是迸發新力量的源泉。通過凝結個體的力量,形成合力,從而由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人心齊,泰山移。團結的力量源于統一的目標。共同的理想,一致的追求使各種力量匯聚到一起,并朝著同一方向疊加累積,進而真正達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團結的力量來自合理的分工。
正如十個指頭各有長短,每個個體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科學統籌、合理分工可以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從而發揮最大的效能,避免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尷尬局面。團結的力量離不開個體的努力。作為最基礎的組成單元,每個個體付出的多少直接決定著最終力量的大小。盡管團結的合力并非個體簡單的線性累加,但只要每個人都全心全意將自己的能量發揮到極致,其整體必將堅如磐石,牢不可破,成為鋼鐵般不可戰勝的力量。三人成虎,眾口鑠金。團結的力量亦有良莠之別。
為正義的事業而團結,堅強穩固、百世流芳;為既得利益而團結,蒼白虛弱,遭人唾棄。團結的目的決定了力量的性質。團結一旦偏離了正確的航向,以至于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就有可能駛向萬劫不復的深淵。一朵孤芳自賞的花只是美麗的,一片互相偎依著而怒放的錦繡才會燦爛奪目。同欲者勝、民齊者強,讓我們投身到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的汪洋之中,攜手并肩、同舟共濟,在凝聚和奉獻中閃耀團結之光,彰顯力量之美。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當我們還是孩提時,老師就教我們唱這首《團結就是力量》的歌,而此時此刻,這首歌再次在我的耳邊響起,因為我們互換團結,團結無處不在。
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個人離開社會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離開土地而被拋棄到荒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樣。”著名哲學家叔本華也曾說過:“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賓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讀后感《團結就是力量讀后感》(http://www.unjs.com)。還有好多的名人都對團結這個詞做出不同的解釋,面對這些名人名言,我們又怎能忽視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到團結協作呢?首先,我們需要做到一個字——仁。“仁”又是什么呢?有人將“仁”分解成“人”和“二”,這便解釋了“仁”由人而來,只有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愛護,才能稱得上擁有一顆仁愛之心。不過,這里的“仁”,并不是指朋友之間的義氣,也不是說不論黑白的幫助或是支持,而是與同事之間的相互協助,當同事遇到困難時,我們要伸出援助之手,當同事彷徨時,我們要給予正確的分析,我們需要時刻樹立仁愛的思想。
團結協作的廣大寓意又何止仁愛,在工作中,我們要怎樣才能把團結協作精神發揚得更好呢?
此時此刻,我斗膽發表我的愚見,首先,我們要建立和諧的信賴關系,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分析:如果我們能與同事、領導形成和諧的信賴關系,我們相處的氣氛就會融洽,那么就會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工作氛圍,也會打造出友好寬松的工作環境。再者,我們要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增強團結協作精神。因為參加集體活動,不但可以增強我們的團結協作意識,還可以凝聚集體的力量。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營造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工作氛圍。競爭是保持團隊銳氣的必要條件,是促使我們在學習上更刻苦、工作上更努力、作風上更頑強,從而加快完善自我的步伐。
同心山成玉,協力土變金。開創未來,需要一種克難攻堅的精神,更需要一種團結協作的合力。任何一個單位,如果是組織渙散、人心浮動,人人自行其事,集體一盤散沙,那又何來生機與活力? 談何做事與創業?何有形象與成績? 那么同志們,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為推動管理所的業績而團結友善,為開創自己美好的未來而奮力拼搏吧!
第二工程處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