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約化的校園空間布局結構
2.1 準確把握校園與大學城之間的關系
與大學城的關系應該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相對獨立主要體現在教學空間和地域范圍兩方面,各學校的專有功能相對獨立。相互融合主要體現在功能和空間景觀上,在功能上,作為大學城內的大學,部分設施可依托大學城,落實到校園規劃之中,作為一所6000學生的學校,大型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高標準的接待中心、圖書館的規模、大型休閑綠地等設施和大學城共享,學校則不再建設,適應大學城總體規劃的要求,節約學校的用地。
2.2 合理便捷的“雙三角形”功能結構
理想的大學校園應該是教學實驗、學生生活、體育運動三個功能區之間呈三角形布局。為了和現狀斜長形的用地條件有機結合,規劃采取了“雙三角形”的結構形式,解決了用地條件的不利因素,最大化地利用土地。同時將綠化空間集中到校園中部主入口處,與體育場一起,營造校園主體開敞空間,形成本次規劃的特色。
規劃用地布局中,將學生生活區分為東西兩片,分別與中部教學區和體育運動區構成兩個三角形,生活區相對獨立,教學區和體育運動區共享。教學區直接與主入口相聯系,便捷合理。將體育運動區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滿足教學用的體育場地,規劃與教學區相結合布置在中部,另一類是滿足學生日常鍛煉的體育場地結合學生宿舍布置在兩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2.3 構筑校園特色空間
(1)“一帶、二片、三軸”的空間結構
根據現狀基地呈斜長形的特點,為了既滿足校園建筑的良好朝向,又能夠形成良好的建筑界面,規劃在校園內部利用四條縱向通道來組織校園的建筑群,形成“一帶、二片、三軸”的校園主要空間結構。
一帶:主要位于校區中部,結合主入口設置校園綠化共享區,共享區與體育場相連,形成以綠化和水體為主的共享生態帶。
二片:東西兩片教學生活樓群每組建筑樓群包括教學建筑和學生生活建筑兩部分,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教學單元,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區與生活區的接觸面,布局有機。
三軸:“一橫兩縱”的三條聯系軸橫向聯系軸主要溝通教學區與學生生活區以及兩片學生生活區之間的聯系;兩條縱向的聯系軸主要與學校主教學建筑相結合。三條軸線聯系校區各功能片區,構筑校區主要的交往空間。
(2)網絡化的建筑群
良好的朝向、有序的布局、完整的界面三者共同形成的網絡化的建筑組群,它營造了富有特色的校園肌理。
(3)人性化的校園
規劃摒棄了新校園建設大而奢華的俗套,追求校園內合理的尺度,變化的空間,人性的場所。
人性化的校園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營造親切宜人的校園環境,通過空間、景觀、軸線等手段營造。規劃利用校園主要建筑組群的圍合,形成貫穿校園南北的開敞主空間,主空間北與主入口相連,南與方山景區相通,形式活潑,景園一氣。圍繞著開敞主空間形成一橫二縱的聯系軸,依托聯系軸,形成校園主要交往空間。在交往空間的周邊,結合軸線的節點,設置圖書館、行政樓、現代教育中心、學生活動中心四個標志性建筑,界定校園內的空間景觀高潮。
簡潔素雅的校園建筑意在不追求建筑的新奇和時尚,而是以一種淡雅、平實的手法來表現其文化品位和穩健的風格,體現建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