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石灰工業廢渣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板體性、水穩性和一定的抗凍性。二灰土不應作基層。宜在春末和夏季組織施工。施工期的日最低氣溫應在5℃以上,并應在第一次重冰凍(-3~-5℃)到來之前1~1.5個月完成。碾壓時應采用先輕型后重型壓路機組合?;鶎雍穸取?50mm時用12~15t三輪壓路機,150mm<厚度≤200mm可用18~20t三輪壓路機和振動壓路機。
25. 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的上、中面層需通過高溫車轍試驗來檢驗抗車轍能力,指標是動穩定度。宜采用間歇式(分拌式)拌合機拌合。重要瀝青混凝土路面宜先修100~200m試驗段,主要分試拌、試鋪兩個階段。
26. 運輸時防止瀝青與汽車底板粘結可噴一薄層油水(柴油:水=1:3)。攤鋪相鄰兩幅之間宜重疊50~100mm,前后攤鋪機宜相距10~30m。松鋪系數機械為1.15~1.35,人工為1.25~1.5。城市主干路、快速路施工氣溫不宜低于10℃。攤鋪開始溫度為120~150℃,終了溫度為55~85℃。壓路機應從外側向中心碾壓,應將驅動輪面向攤鋪機。相鄰碾壓帶重疊10~20cm。防碾輪粘瀝青可將摻洗衣液的水噴灑碾輪,嚴禁涂刷柴油。壓路機不得在未碾壓成形并冷卻的路面上轉向、調頭或停車等候。上下層的縱縫應錯開150mm以上,相鄰兩幅及上下層的橫接縫應錯位1m以上。熱拌瀝青混合料路面完工后待自然冷卻,表面溫度低于50℃后,方可開放交通。
27. 改性瀝青混合料宜隨拌隨用,時間不宜超過24h,期間溫降不應超過10℃。比普通瀝青混合料施工溫度高10~20℃。宜用同類型壓路機并列成梯隊操作。厚度較小時宜采用高頻低振幅,終壓時要關閉振動。
28. 瀝青混合料懸浮密實結構具有較高黏聚力c,但內摩擦角ф較小,高溫穩定性較差;骨架空隙結構具有較低黏聚力c,但內摩擦角ф較高;骨架密實結構具有內摩擦角ф較高,黏聚力c也較高。石料粗集料壓碎值應不大于26%。
29. 水文地質條件不良的土質路塹,路床土濕度較大時宜設置排水墊層。路基可能產生不均勻沉降或不均勻變形時宜加設半剛性墊層。墊層的寬度應與路基寬度相同,其最小厚度為150mm。
30. 基層的寬度每側至少寬出300mm(小型機具施工時)或500mm(軌模式攤鋪機施工時)或650mm(滑模式攤鋪機施工時)。
31. 水泥混凝土面層應具有足夠強度、耐久性(抗凍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對特重及重交通等級的混凝土路面,橫向脹縫、縮縫均設置傳力桿。最大水灰比不大于0.48。粗集料最大粒徑碎石不大于31.5mm、碎礫石不大于26.5mm、礫石不大于19mm。每盤總攪拌時間為80~120s。板厚不大于220m時可一次攤鋪,大于220mm時分兩次攤鋪,下層厚度宜為總厚的3/5。城市道路拉毛、壓槽深度應為1~2mm。伸縫應與路面中心線垂直,縫壁必須垂直,縫寬必須一致宜為20mm,縫中心不得連漿??s縫切割寬度為4~6mm。深度:設傳力桿時不小于板厚1/3且不小于70mm;不設傳力桿時不小于板厚1/4且不小于60mm。切縫應寧早不晚,寧深不淺。施工縫埋置直徑16~20mm的光圓鋼筋。常溫施工時填縫料宜與板平,冬期宜稍低于板面。平均氣溫20℃拆模時間為30h。
32. 基坑深度在5m以內,每梯高度宜為0.5~1m,在坑壁坡度變換處設至少0.5m平臺。基坑開挖前應先做好地面排水并在適當距離設截水溝。坑緣邊應留有不小于1m護道。堆置棄土的高度不超過1.5m。相鄰基坑深淺不等時按先深后淺的順序施工。噴射混凝土優先選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不低于32.5級。
33. 土袋圍堰用于水深3.5m以內,水流速2m/s以內河床土質滲水較小時。鋼筋混凝土板樁圍堰適用于黏性土、砂類土及碎石類河床。竹、鐵絲籠圍堰適用于流速較大而水深為1.5~4m。鋼板樁圍堰適用于各類土(包括強風化巖)的深水基礎。施工由上游開始至下游合龍。拔樁從下游開始。
34. 錘擊樁選型思路為錘型—錘重—樁架。打樁順序:由一端向另一端,密集群樁由中心向四邊打,先打深樁后打淺樁,先打坡頂后打坡腳,先打靠近建筑的樁后往外打。
35. 反循環與正循環相比具有鉆孔進度快4~5倍、需用泥漿料少、轉盤所消耗動力較少、清孔時間較快等優點。